授时系统原子时
授时系统原子时出现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许多国家建立了地方原子时系统,但不同的地方原子时之间存在差异。
国际上大约有100座授时原子钟,通过相互对比,并经数据处理,推算出统一的原子时系统,国际度量衡局收集各国各实验室原子钟的比对和时号发播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建立了国际原子时。
原子时由原子钟的读数给出,因此,原子钟振荡器频率的准确度和稳定度决定了原子时的精度。在卫星测量学中,原子时作为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普遍用于精密测定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
近年来利用大型标准铯原子钟对国际原子时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测量,发现秒长比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的定义短了1e-12,因而在1977年1月1日0时0分0秒对国际原子时秒长进行了1E-12调整,以使国际原子时秒长与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相一致。
原子时计量的基本单位是原子时秒。它的定义是: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周所持续的时间。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在海平面实现的上述原子时秒,规定为国际单位制中的时间单位。
从此,时间计量标准便正式由天文学的宏观领域过渡到了物理学的微观领域。根据原子时秒的定义,任何原子钟在确定起始历元后都可以提授时供原子时。